中懷新會陳皮
陳皮文化?
脾胃虛寒的人,冬天多吃陳皮與這物,暖脾養(yǎng)胃、消積滯、呵氣如蘭
來源: | 作者:佚名 | 發(fā)布時間: 2022-01-15 | 483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有「口氣」,是一件很讓人頭大的事,不但讓別人為難,也讓自己尷尬

  而且更要命的是,大部分有口氣的人,都是通過別人提醒才知道,自己卻聞不到。

  為什么會這樣呢?我們每天都刷牙,為什么還是會有口氣呢?

圖源:攝圖網(wǎng)

  「口氣」其是隨著呼氣從口腔里發(fā)散出來的一種異味,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口氣,可以以雙掌掩口鼻,哈出口中氣息,再用鼻聞。

  《靈樞·本藏》曰:「有諸內(nèi)者,必形諸外」。

  對于常年被「口氣」困擾的人來說,口氣不清新,其實是身體內(nèi)部「故障」表現(xiàn)出來的結果,要想徹底搞定,還得先理清源頭

  令人尷尬的「口氣」

  從何而來?

  脾胃痞塞不通

  「口氣」是一種典型的脾胃病癥狀,廣義的脾胃系統(tǒng)包括從口腔開始經(jīng)過食道、胃、小腸、大腸的整個「中軸」。

  《素問》有言:「脾胃為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」,脾胃為后天氣血能量的根源,各歸五臟的五味也是從脾胃里化生出來的。

圖源:攝圖網(wǎng)

  《靈樞》還說:「中焦如漚」,《難經(jīng)》:「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谷」,即中焦脾主運化、胃主腐熟。

  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還提到: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(fā)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」,簡單地說,人體清陽的正常分布,需要脾主運化的職能來實現(xiàn),而濁氣的正常下降和排泄需要胃主通降的職能來實現(xiàn)。

  如果中焦脾胃處于痞塞不通的狀態(tài),清氣不得升發(fā),濁氣不得下降,就處于「」的狀態(tài),也就是《易經(jīng)》里的「否」卦,即上下的陰陽二氣互不交合,萬物生養(yǎng)不得暢通,胃中腐物就會上逆,出現(xiàn)口臭、嘔吐、噯氣、呃逆、吞酸吐腐,胃脘脹塞、嘈雜,便秘或泄瀉等一系列癥狀。

  這和「流水不腐」一個道理,如果脾的運化之功正常,胃的通降之力順了,口中自然清爽常新。

  而導致中焦脾胃痞塞不通有三個最重要的原因,一為飲食,二為情緒,三為少動。

  不良飲食習慣

  比如吃飯過快,飯點到的時候,總是狼吞虎咽,飯吃完了,脾胃還沒醒過來,等醒過來時,才后知后覺「吃多了」。

  再如,三餐顛倒,本來應該是皇帝的早餐、大臣的午餐、乞丐的晚餐,結果早上當了乞丐,晚上做了皇帝。

圖源:攝圖網(wǎng)

  以及一些群體普遍的重口味飲食,貪喜咸、辣、麻和煎、炸、烹、煿等厚膩之味,而味厚在陰陽屬性上屬,濁陰進的多了,無法代謝而留于氣血之中,反應到口中,就會有口氣,時有酸腐泛上來。

  思慮過重

  脾胃是很嬌嫩的情緒器官,不良的情緒尤其思慮、糾結和怨的心理對脾主升清胃主通降的正常氣機影響最大。

  有些人思想負擔一重,胃脘部馬上就脹起來了,口氣就有了。因此,脾胃機能上的消化不良,很大程度源于對情緒的消化不良。

  飯后少動

  飯后就躺下睡的習慣,會讓脾胃處于一種困頓的狀態(tài)。有些人吃過飯就昏沉乏力、想要睡覺、打呼嚕、口黏而不夠清爽,其實是脾胃之陽弱、濁陰之氣偏盛了。

  ? 肝膽之氣不暢

  脾胃的職能還會受到肝膽之氣的影響?!秲?nèi)經(jīng)》講肝屬木,主疏泄,力能疏土,膽汁的分泌也參與了胃腸的消化機能,而膽汁的分泌正是來自「肝之余氣」。

  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抑郁不樂的人總是納呆、沒有饑餓感,而劇烈的生氣也總會導致急性的應激反應,如胃痛、胃脹、胃脘堵悶、胃腸出血、嘔吐等癥狀。

  腎陽溫煦無力

  另外,脾胃之陽要靠先天的腎陽來支持。打個比喻就是,脾胃如釜,腎陽為釜底之火

  中醫(yī)講,人體有「三焦」,不論是分上中下部位的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還是具有主持諸氣作用的三焦腑而言,「焦」本身就有陽氣和火力的作用。

  因此,腎陽對后天運化機能的影響也是根本性的,腎陽充足,脾胃之陽就有了源頭,脾陽得健,運化之功正常,口氣自然清新。

  「口氣」分陰陽

  看清整體是關鍵

  日常生活中,出現(xiàn)了「口氣」,我們經(jīng)常想到的就是食滯,但是食滯只是一個外象,最終還需要回到陰陽的本質上。

  素體就有內(nèi)熱者,一旦有了食滯,就會表現(xiàn)出口臭、口渴喜冷飲、口中有酸腐味、腹脹拒按、大便秘結、身熱煩躁等。

  而素體脾胃虛寒者,一旦有了食滯,就會表現(xiàn)出口臭、口淡不渴、雖渴卻喜熱飲、腹雖脹但喜按、大便溏瀉、畏寒乏力等。

  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寒熱錯雜,表現(xiàn)為胃脘痞滿、嘔吐、腸鳴瀉痢、口苦吞酸或腐惡口臭、舌苔黃膩等,這就需要仔細辨證了。

  堅持1灸1揉1食

  趕跑「口氣」、吐氣如蘭

  ? 針灸足三里,升清陽、降濁陰

  針灸對付「口氣」,著重在足太陰脾經(jīng)、足陽明胃經(jīng)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、足少陽膽經(jīng)。

  可針灸足三里、中脘以調脾胃,兼有升清降濁之能,自然寒熱能平。可兼用天樞穴,以通大腸。若胃熱顯著,可加內(nèi)庭,水濕盛者,可加水分、陰陵泉。

  若肝膽有熱者,可加行間、陽陵泉。小兒「口氣」經(jīng)常者,可常艾灸身柱穴,以增加脾胃之能。

  ? 妙用摩腹,降逆止呃、調脾和胃

  摩腹是一種很好的宜于脾胃保健的自然手法,人人都可以操作。

  可以食指、中指疊加,推任脈,揉按中脘,按摩臍周的天樞、氣海諸穴,兩手掌疊加可對整個大腹進行按摩,可以順逆時針各9圈。

  還可以分別用手掌在左右兩側脅肋下的部位向少腹方向推動,即是推帶脈。

  ? 食辛溫芳香之品,暢氣機、通脾胃

  要想解決「口氣」,就得有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,來善待自己的脾胃。飲食清淡,營養(yǎng)均衡,不暴飲暴食,細嚼慢咽。

  過去講「冬吃蘿卜夏吃姜」,也有講「上炕蘿卜下炕姜」的,總之,蘿卜是一種有助于促進胃腸動力的偏于辛甘涼性的食材,宜于素體內(nèi)熱或平和體質之人,但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常食。

圖源:攝圖網(wǎng)

  對于脾胃虛寒而又容易食滯的人群,陳皮、生姜是不錯的食材選擇。

  生姜是很好的調脾胃、化濕濁食材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記載生姜「久服去臭氣」。而陳皮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記載「味辛,溫,主胸中瘕熱逆氣,利水谷,久服去臭,下氣」,這兩樣食材皆對消積滯、去口氣有幫助。

  有吃零食習慣的朋友,平時也可以試試正安國貨鋪的陳皮姜汁糖。

  悉心挑選道地老姜,皮厚肉堅,辛辣而溫暖,特意搭配了調理脾胃的「良配」——廣東新會陳皮。

  陳皮自古便備受青睞,能「」能「」,遇味則調味道。陳皮能燥濕,脾又是喜燥惡濕的,同時陳皮的芳香氣又能醒脾、調理氣機。

  搭配溫暖、「久服去臭氣」的生姜,很適合脾胃虛寒而容易食滯的人群,脾胃得健、積食得消,口氣自然改善。

  方劑選擇上,若「口氣」之人脾胃有寒,兼有濕濁之氣,最宜辛溫芳香之品,如藿香、陳皮、佩蘭、蒼術、厚樸、砂仁、白蔻、石菖蒲、丁香、白芷等,可考慮使用藿香正氣散。